
艺术简历:
袁玉森,字诚斋,号老痴,1943年生,山东枣庄人;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特邀顾问;曾任山东省文联驻会副主席、党组成员,现兼任山东省国际经济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,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副会长,王羲之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,山东省硬笔书协名誉主席,山东当代花鸟画院院长,济南黄河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等职。
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画展,有的曾获奖,有的则被博物馆、艺术馆收藏,由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题签的《袁玉森书法作品选》、《袁玉森诗书画选》于近年先后出版发行。
部分作品展示如下:
评论文章:
老而穷年心惟书 永不停歇追梦人
——袁玉森其人其书
竹川
帖临经年储锋芒,
裂变老来突兀苍。
规矩反助灵性发,
大军百万佈斜阳。
这是我近观袁玉森先生书法作品后,信手拈来的一首七绝。意犹未尽,不吐不快!
玉森兄行武出身,军旅生涯近廿年。可他生就的文人坯子,好舞文弄墨;一入伍便在部队文化部门,很少与枪炮亲密接触。故人戏谑他“军人的不是,战术的不懂”,他笑笑,算是默认。七十年代末,他转业到省文联,虽干的是行政工作,心思却在文学创作上,在省内外报刊杂志发表了几十万字的作品,在文学圈里小有名气。我与之过从正缘于“有同嗜焉”。
后来,他突然改弦易辙搞起了书法,其痴迷近乎颠狂,言必谈书法,我们几乎没有了共同语言。一晃廿几年过去,文坛上销声匿迹的玉森兄,书坛上却粉墨登场。省内各种大型书画展上常见他的大作悬于壁上,各种报刊上也时有所见,有的还配有专访、评论文章,俨然为山东书坛“重镇”。他在艺术上异乎寻常的大变脸 ,让老朋友们初时诧异,细想又似乎在情理之中。书法毕竟不是百工之技,它是多种学科综合作用下的文化现象。玉森兄早年从事的文学创作在这里熔汇、发酵,幻化为毛笔的运思挥洒,自然就风神独具了。
俗话说“内行看门道,外行看热闹”,尤其是书法这门玄奥的艺术更是如此。真懂得的人不多,有的人写了几十年字,也未必知道书法为何物,更不用说一般人了。玉森兄能得到圈内人的认可实属不易,能得到专家的赞许更为难得。书界泰斗蒋维崧先生生前对书界的人和事很少评论臧否,但在审阅《庆祝山大百年书画集》时,当着多位组委会成员的面,说玉森之撰写的对联“比专业的还要好”。近几年他的书风由“二王”向章草的嬗变,更让书法界的同行感佩,有人甚至誉他为“山东章草第一人”,他惶恐地连连摆手,谓“折煞我矣”。2003年玉森兄曾与黄山画院院长、著名画家张建中先生于济南荣宝斋举办过一次书画联展,当时在省城书画界引起了不小轰动。他临摹苏轼的《寒食帖》不仅形似,还颇为神似;他的清新洒脱、遒劲隽逸的“二王”书风,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前些日子,他赠送我一幅条屏,我品赏再三,越看越觉得有味道,于古意盎然浑穆萧散中尽显儒雅蕴涵的书卷气,让人有如饮陈酿般的沉醉,绵长甘淳回味无穷,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。结字,他以草隶的体势融入篆书的婉通;用笔,他以篆书的中锋饱满减弱章草的波磔翻飞。明眼人不难看出,他取法海派章草大家王蘧常,但他的章草似乎又较之于“蘧草”多了些今草的流便与活泼。大家都知道,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,改变艰难。尤其是书法,一旦养成某种书写定式形成某种风格,想改变更是难上加难。玉森史衰年变法,而且变得决然,变得成功,在我看来,简直无异于再造人生!从2003年到2013年,三千六百五十个日日夜夜,玉森兄付出的岂止是废纸三千秃笔百管……看着他如今飘散的满头白发,油然而生敬意,甚至有些许悲怜!他曾在一首诗里写道; “十年法变不寻常,铁砚磨穿纸万张。个中甘苦谁人知,我以我血充膏粱!”对于一个衣食无忧的厅局级干部,对于一个年过耳顺之年皤然老翁,何以自讨苦吃,与十年廿年都难见成效的书法较劲呢,连我这多年的老朋友都觉得费解,但他却象独守青灯黄卷的殉道者,义无返故地在探索书法真谛的道路上蹀躞前行,而且乐此不疲,这真真应了欧阳修那句话“弃百事而以学书为业,至于老而穷年,疲弊精神而不以为苦”。苦并快乐着——这也许是他十年磨一剑的缘由吧!
当今的书坛,毋宁说“繁荣”,不如说“热闹”更恰切一些。炒作之风盛行,吹捧之气泛滥;巨匠遍地是,大师满天飞;毛笔都拿不稳的官员居然成了全国书协会员,有的竟堂而皇之的戴上了顾问、名誉主席的头衔;一个小小的省级书协弄近百名领导班子成员,近日成了国人的笑柄;不管字写得如何有钱就能出书法集,有钱就请动名人题签、写序……凡此种种,不一而是,其潜规则不比影视界少。而书画市场的混乱无序更是令人啼笑皆非。攀比、找托、哄抬润格之风甚嚣尘上,与大跃进时期报亩产、放卫星无异。在这乱象丛生、喧嚣混沌的书坛,能稳得住阵脚的书人不多,玉森兄便是其中的一位。任凭外界红尘滚滚风生火起,依然在自己的斗室里安安静静地读书,老老实实地临帖写字。作为大千世界中的一员,谁也免不了遭遇世俗名缰利索的羁绊与诱惑,他却能心静神闲地守望着心目中那个静谧圣洁的精神家园;不知疲倦地耕耘着在别人看来极其沉寂苍凉的土地。也许,只有这里才是他灵魂温馨平静的港湾;只有这里才是他不断追寻梦想的人间乐土。
(作者为著名文化学者)